国家体育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,正式发布《关于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若干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这一政策的出台,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欧体育,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、完善体制机制,全面提升全民健身水平,同时为竞技体育培养更多后备人才。
近年来,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,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,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,部分地区仍存在体育设施不足、专业教练短缺、青少年体育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,竞技体育在奥运会、亚运会等国际赛事中虽取得优异成绩,但基层训练体系和人才选拔机制仍需进一步加强。
此次发布的《意见》明确提出,到2030年,我国将建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,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.6平方米以上,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超过45%,通过体教融合、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,为竞技体育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。
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投入
中欧体育《意见》要求各级政府在城市建设中预留体育用地,优先建设便民健身场所中欧体育官网,包括社区健身中心、体育公园、步道等,鼓励学校、企事业单位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,提高设施利用率。
推动体教深度融合
教育部与体育总局将联合制定政策,确保中小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,并建立“一条龙”人才培养体系,从小学到大学贯通体育特长生培养通道,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规模将逐步扩大,为优秀运动员提供更多升学机会。
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业
政策明确鼓励企业、社会组织投资体育产业,特别是在青少年体育培训、职业俱乐部建设等领域给予税收优惠和补贴,将完善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机制,推动马拉松、足球联赛等群众性赛事蓬勃发展。
加强科学训练与医疗保障
针对竞技体育,《意见》提出建立“科技助力体育”专项计划,运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运动员选材和训练方案,将健全运动员伤病预防和康复体系,延长运动员职业生涯。
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李明认为,此次政策的最大亮点在于“协同发展”理念,既注重群众体育的普及,又关注竞技体育的提升,两者相互促进。“过去我们往往把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分开看待,但现在政策明确要求两者资源互通,比如社区体育设施可以成为青少年训练的基地,而专业教练也能下沉到基层指导群众锻炼。”
普通市民也对新政策表示欢迎,家住上海的王女士说:“现在小区里的健身器材老化严重,孩子放学后也没地方打球,如果政府能多建些体育设施,我们锻炼就方便多了。”
据悉,浙江、广东等省份已率先启动政策试点工作,浙江省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新建100个社区体育公园,并依托数字化平台实现场馆预约、健身指导等一站式服务,广东省则重点推进“体育强校”计划,在50所中小学建立特色体育项目基地。
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将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督导,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。“我们的目标是让体育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,无论是健身爱好者还是专业运动员,都能从中受益。”
随着《意见》的逐步实施,我国体育事业有望迎来新一轮高质量发展,为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。